-
① 由于過分疼愛孩子,父母經常過多地為孩子提供食物,而孩子在被動地吃的過程中,獲得被疼愛的心理滿足,由此可產生對食物的更大需求。
② 家長常以食物作為獎勵品,時間一長,孩子每有進步,便會主動提出吃的要求。
③ 許多父母對食物的作用有偏見,認為只有多吃才能身體好,因而軟硬兼施,迫使孩子多吃東西,這樣會使孩子形成“多吃強壯”的錯誤認識。 -
孩子的生理需求是多方面的,與滿足其他要求相比,他們對食物的需求具有容易滿足、易于操縱的特點。于是,當孩子在其他需求無法滿足的情況下,便會用食物來取代,其產生的心理作用往往是父母難以覺察的。有這樣一個實驗:讓年齡、體重相等的一組獨生子女與一組非獨生子女生活在一起,控制副食供給。結果發現,頭兩天中,非獨生子女的主食量大大超過獨生子女。后來,專家讓兩組兒童的父母專門照顧他們,他們的飯量就慢慢接近了。這表明孩子在缺少關懷的情況下,只能用多食來補充情感需求。如果孩子的認知要求得不到滿足,也會引起緊張,從而誘發多食癥。當孩子提問時,不少父母動輒就說“不知道”,或者呵斥孩子,卻沒有意識到孩子會為了消除“不知道”引起的不安而一個勁兒地吃東西。另外,那些缺少玩具和游戲的孩子對食物的需求量也較大。
-
當孩子遇到挫折后,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行為反應,且常與多食有關,最常見的是倒退行為。孩子在受挫折后,常表現出大大低于自身年齡的幼稚行為。孩子的需求像一座寶塔,食物需求處在塔的最低層,最容易得到滿足,所以在其他高級需求受挫折后,就容易回歸到對食物的需求上。
-
還有一種是把食物作為間接攻擊的目標。孩子在受挫后,往往不會把攻擊的矛頭直接指向構成挫折的事物,而是尋找其他發泄途徑。由于食物是最容易得到的東西,多吃東西不會被阻攔,因此孩子常以多食來發泄心中的不滿。而另一種表現則是以獲取食物作為自我防衛手段。如父母不準孩子玩水、玩火或單獨外出,孩子在接受這些要求時,往往提出要某些食物作交換條件,而父母又最容易答應。孩子在獲得食物后,心理上會有所平衡。
孩子貪吃的原因
簡介
孩子貪吃的誘因主要是心理因素,而這些心理因素大多是教養不當造成的。孩子對食物的喜愛似乎生來“貪得無厭”,但在許多情況下,卻是父母出于疼愛,使孩子被動地、甚至被迫地接受了許多食物,從而強化了孩子的多食心理。
END
與你的好友共同分享這篇菜譜
Top10總點擊排行榜
24641蘆薈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
24262桑椹子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
11833海藻的功效與作用與食用方法
9484炸蛋絲的方法與技巧
8815年輕人多喝花生豆漿有什么好處
7346冷凍肉和新鮮肉相比是否營養
6977一天喝一杯牛奶有哪些好處
6328熱水焯青菜會破壞營養
5499腌菜種類有哪些?
53510香菜如何保存比較好
Top4熱點關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