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法與步驟

  1. 1

    我們常吃的蝦、蟹、貝、魷魚、章魚、蛤蜊、牡蠣等海產品不僅味美,而且質優,與肉類、蛋類、乳類、豆類一起稱為優質蛋白質食物。海產品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,其含量可達到15%~20%,不在畜肉之下,而且蛋白質的氨基酸含量及相互間的比值都和人體相似,是優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。另外,海鮮類食物的肌肉纖維短,肉質松軟細嫩,容易咀嚼、消化和吸收,消化率為87%~98%,特別適合老年人、幼兒和病人食用。

    常吃海鮮的利與弊
  2. 2

    海鮮產品所含的脂肪多是不飽和脂肪酸,不僅比畜肉脂肪容易消化吸收,而且它的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。一些深海海鮮類食物還含有不飽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 (DHA)和二十碳五烯酸 (EPA),具有降低血脂、抑制血小板凝集、防治動脈粥樣硬化、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保健功效。

    常吃海鮮的利與弊
  3. 3

    在海鮮、貝殼類產品中,礦物質如鈣、鐵、鉻、鈷、銅、碘、硒、硫、鋅等含量豐富。海鮮、貝殼類產品是除了乳制品外,另一個補充鈣、鐵的良好來源。這兩種礦物質在體內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。其中鈣質是提供身體骨骼與牙齒的主要成分;鐵質則是血液中的成分并具有幫助生長的作用。

    常吃海鮮的利與弊
  4. 4

    海鮮類食物中含有的維生素主要是尼克酸,維生素B1、B2 和B12。魚油里含有脂溶性維生素A和D,以魚肝油更豐富,為其他肉類所不及。北極居民雖然缺少陽光,可是很少得佝僂病和骨質軟化病,就是因為他們吃魚多,從魚中得到了充足的抗佝僂病的維生素D。

    常吃海鮮的利與弊
  5. 5

    海鮮類營養價值相當高,可以供應豐富的蛋白質,但同時也有不利的一面。有些海鮮產品膽固醇及嘌呤的含量比較高,如貝類、蝦卵、蟹黃、沙丁魚、鳳尾魚等;另外,海鮮類食品在制作過程中食用油的用量也較大,造成膽固醇的含量進一步增多。一次大量食用,容易引起高膽固醇血癥,應特別注意。建議大家在食用時盡量清蒸或水煮。

    常吃海鮮的利與弊
  6. 6

    另外,有些痛風患者在大量食用海鮮后,特別是同時大量飲用啤酒后,會出現痛風急性發作。過多尿酸沉積在關節或軟組織中,可引發關節和軟組織炎。久而久之,患部關節逐漸被破壞,甚至還會引起腎結石和尿毒癥。這是因為海鮮中的嘌呤和核苷酸,以及過量飲酒可增加體內的尿酸含量,引發痛風。海鮮含碘量較高,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也應少吃,大量食用會因碘的過多攝入而加重病情。

    常吃海鮮的利與弊
  7. 7

    用鹽腌漬的海鮮類食品如干貨、蝦米等,含鹽量很高,食用時最好先用水浸泡一段時間,使鹽分減輕后再烹調。應在出鍋前先品嘗一下再決定是否需另外調味。因此,建議大家在吃海鮮時適量為好,不要過量以免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。

    常吃海鮮的利與弊
  8. 8

    相關鏈接:過敏體質不宜食用海鮮。不少人一吃海鮮(蝦、魚、螃蟹等)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,大部分表現為身體某些部位 (臉部、腿部、胳膊等)起疙瘩并伴有瘙癢癥狀。

    常吃海鮮的利與弊
  9. 9

    海鮮中含有過量組織胺會造成人身體不適,少數人因天生缺少分解組織胺的酵素,吃了現撈的新鮮魚或海鮮,就會引起過敏。過敏是一種慢性病,和體質有關。海鮮過敏并沒有很好的預防方法,過敏體質的人除了避免食用特定的過敏源之外,富含組織胺的紅肉魚也要少吃。

    常吃海鮮的利與弊
  10. 10

    平日吃冷涼食物容易腹瀉和胃腸敏感的人應當少吃海鮮,以免發生腹痛、腹瀉的狀況。孕婦和乳母應當少吃海鮮。因為目前我國海產品的污染狀況十分嚴重,特別是含汞量普遍超標,而汞可以影響胎兒和嬰兒的大腦和神經發育。患有痛風癥、高尿酸血癥和關節炎的人不宜吃海鮮,因為海鮮嘌呤過高,易在關節內沉積尿酸結晶加重病情。甲狀腺機能亢進者應少吃海鮮,因為含碘較多,可加重病情。

    常吃海鮮的利與弊
  11. END